查看: 21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夏季警防情绪失控,重视中风先兆 [复制链接]

Rank: 4

积分
409
帖子
13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6-24 13:23: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特邀专家:王招兄】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中医养生中心中经堂坐诊专家,副主任医师,具有30多年的中医临床经验,擅长用针灸、推拿调理内科、妇科疾病,尤其是颈肩综合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失眠、中风、心脑血管病的调治。
有研究发现,好生气的人容易发生中风,至于容易生气是如何影响中风发生的,中经堂坐诊专家王招兄推测,这与生气会使受试者的血压升高、血管收缩、血液中的凝血物质增加有关,长此以往,这将会影响大脑的血流。另外,生气时人体内激素如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多,也会造成血管壁损伤。研究人员指出,日常生活需心平气和,振作精神,坚定生活信念,主动与医生配合,预防为主,和其他疾病一样,“三分在治,七分在养”。

警惕中风先兆
“有形于内,必行于外”,中风发生之前会有一些一过性的征兆,不要忽视他们,许多的知识是用许多人命的代价换来的,非常宝贵。中医经过上千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10种中风先兆症状,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u 舌:舌头发硬,伸出时舌尖不正或偏斜,说话变得含糊不清。
u 流涎:晚上睡觉流口水,把枕巾都能弄湿;白天说话或吃饭时,口水不经意地由嘴角流出。
u 半边脸:脸部两侧感觉不一样,其中一侧有麻感,或木感,表情动作不灵活。
u 头:经常头晕,脑子突然一片空白,好像什么事都记不起。
u 手:端碗拿筷时,常有拿不住的感觉,不是落碗,就是掉筷。
u 手指、脚趾:大手指或大脚趾突然出现麻木。
u 半边身:出现半边身的麻木、无力。
u 腿:小腿胫骨,就是百姓说的“迎面骨”,出现发酸发软的感觉。
u 脚:脚下发虚,走路不正,像踩在棉花上一样。
u 突然感到脖子发硬、发挺,伴头痛出现。
以上这些症状可是单一出现,也可能合并出现。每一次出现都是一次警钟。故有此症状者一定要提高警惕,早期发现,正确干预,防止病情发展,以免后患无穷。
堵住中风“源头”
中经堂坐诊专家王招兄说,中风多因忧思恼怒,或嗜酒及肥美之食,或房事所伤、劳累过度等诱发。现代社会人的精神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等,而这些常见病最容易引起中风。预防中风,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中医养生中心中经堂专家王招兄教授给大家提出了几方面的合理建议。
·合理饮食,控制情绪。要少吃动物内脏、油腻食品;日常生活保持良好的心态,控制好情绪,不可大喜大悲。要加强体育锻炼,但要注意劳逸结合。

·科学饮水,防止血液浓缩。水维持着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水和其他物质构成血液、淋巴液负责把营养输送给全身;体内代谢物的清除也有赖于水的帮助;水能保持肺泡的湿润,有利于呼吸;水是全身各关节的润滑剂,更是神经系统的缓冲剂。大量出汗后,体液消耗极多,若不及时补水,血液浓缩、血流变缓、出现血栓,易堵住脑部血管,使大脑缺血发生中风。因此每天应饮足量的水。
·重视原发病的防治。据统计,90%以上的脑中风患者均有高血压、高血脂。因此,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服用降压药、降脂药,多吃些软化血管和能降血脂的食物。但血压也不是降得越低越好,血压太低会导致血流速度过慢,会造成血管堵塞,引起脑中风。所以,高血压病人应经常测量血压,看血压是否在正常范围。
·经络辨证调理,个性化预防中风。预防中风,除了早期发现,重视先兆症状,注意生活习惯外,还要采取一些合理的、针对性的干预方法,激活脏腑功能,疏通堵塞的经络,将体内的痰湿、浊气排掉,这样即可将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在稳定的状态,又可以提高机体抗风险的能力。
人的体质不一样,出现的中风先兆症状也会不同,所以针对不同的体质特点,选用合理的干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点穴顺气、特色悬灸、群罐排毒、循经通络、洗髓通脉,秘制药浴,这些中医经络特色疗法虽然都自成体系,但在寒、热、攻、补上也有偏重,所以结合中经堂专家多年的临床经验,形成一套完整的个性化保健方案,有针对性解决不同的问题,也是中经堂“精诚待人,辨证养生”理念的最佳体现。例如:中经堂点穴顺气以人体前后任督二脉为施治重点,以技巧结合功法打开闭塞不通的穴位,激发经气,活血化瘀、醒脑开窍,使得气血和顺、脏腑阴阳平衡,对先兆症状中半边肢体及脸部麻木有针对性改善作用,特别适合气虚血瘀型患者。
最后,中经堂坐诊专家王招兄主任说,随着中风的发病患者的年轻化,很多职场精英都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注重自我情绪的控制,用通过经络调理来进行预防,这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时代养生的趋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关于我们 - 广告合作 - 使用条款 - 客服中心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妈妈网 - 妈妈论坛 - 妈妈说 - 儿歌 - 动画片
© 2007-2012 MAMACN.COM 南京妈妈网版权所有 技术Discuz! 粤ICP备08026690号
回顶部